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四期学员
原以为,
会计是失意的无奈;
不曾想,
会计是特别的惊喜;
当会计如幸福般,
轻扣他的学术之门;
当一路顺遂,
他在学术殿堂里徜徉。
邂逅会计——当幸福在敲门
在我17岁走入大学校门之前,从没想过未来要学会计专业。中学时我一直的愿望是学医,现在偶尔打开高中的毕业留言册,同学们的留言大都写着“祝华佗再世”、“扁鹊重生”之类的话。然而高三最后两个月产生了强烈的厌学心理,流连于台球厅,成绩直线下降,从年级佼佼者断崖式下跌。记得高考成绩出来后,班主任既遗憾又高兴地对我说:“高考早两个月你肯定能上全国重点大学,学医的愿望肯定能实现;如果再晚两个月你就只能回家种田了。”
就这样,因为考了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1993年9月我阴差阳错的进入了当时隶属于煤炭部的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回想当时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学校,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学校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对于一个上大学之前没有坐过火车、没有见过大海的农村学生这非常有吸引力);第二,因为它隶属于煤炭部,那时大学毕业国家还统一分配工作,爸爸在煤矿工作过,我感觉煤矿很有钱途。至于专业志愿,我记得填了当时很高大上的企业管理,但最终入学后我被分配到了“会计学(外经贸会计)”专业,至今我也搞不清我是自己填报了这个专业还是被调剂的。
本科-与会计结缘
我和会计专业结缘了,四年大学时光,除了最开始的半年有些失落(毕竟和自己儿时的理想越走越远),后来也就如鱼得水了。这归功于我天性乐观,乐于与人相处,很容易和陌生人打成一片。不自夸的认为,我智商还是可以的,只是稍微用了一点儿力气,大学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获得一等奖学金,运动场上、大海边也都留下了诸多美好的回忆。
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恰逢会计改革年,会计迎来了“两则”、“两制”,中国经济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会计职业越来越重要,大学的会计学专业越来越吃香,招生分数也一路水涨船高,社会上普遍认为注册会计师是很有含金量的一个职业资格。“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句话绝对是对的。联想当下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我现在感觉,当年没学成医而学了会计并不吃亏。
追求会计——殿前的徜徉
硕士阶段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为了兑现对另一个人终生相守的承诺,也为了获得在大城市安身立命的条件,我选择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在考察了京城几所高校之后,我选择了当时的北京经济学院(后来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因为有师兄师姐告诉我说这是一所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就业容易(当时找工作还没有市场化,还存在着分配工作)。
1997年9月我以比较高的分数顺利进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攻读会计学硕士,师从当时还风华正茂的付磊教授。研究生这三年我学习也一路顺利,并且于1998年一次通过了注册会计师全科考试,之后在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做了大量的兼职工作,和一起兼职工作的同学相比,我一直都能拿到最高的收入。利用闲暇时间,我还在外边兼了一些课,客串当起了老师。总之,让我自豪的是硕士研究生三年我没有再向家里伸手要过钱。
硕士-师从付磊教授
我在着手写硕士毕业论文之前翻阅了一些会计学术期刊和外文文献,受其启发,写过三篇小文章,一篇是关于股权资本成本的,一篇是有关红股纳税的,一篇是关于债务重组公允价值的,分别发表于《财会月刊》、《财会通讯》和《四川会计》等杂志,初体验了学术研究的乐趣和自豪。
在硕士读书期间,一直到毕业前半年,我几乎没有考虑过将来要从事会计教研工作,也一直按着到实务部门工作锻炼和提高自己。
毕业前,学院领导认为我素质和品行不错,希望我能够留校任教,并且告诉我如果留校当老师并且读了博士,我就有机会把家人的户口解决(北京户口问题到现在也是困扰很多毕业生的一个大问题,也险些成为我婚姻的一个障碍)。或者是我目光短浅的毛病又犯了,或者是我的责任感的驱使,总之,我选择了留校任教这条路,2000年7月正式成为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的一名青年老师。
博士阶段
既然选择了当老师作为职业,我就要有更高的学术追求,2001年9月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
博士-师从阎达五教授
阎达五教授是我国会计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在我刚上本科学习的时候,就从当时的老师口中了解了老先生的威名,心中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随着在会计专业学习的深入,对他老人家的景仰之情愈加浓烈,心底里有着一种奢望:希望有一天能够聆听老先生的亲身教诲。
梦想成真,我有幸得到阎达五教授的赏识,成为他的一名弟子。在没有成为阎老师的弟子之前,我一直认为作为学界泰斗,阎老师会是一个高高在上、很难接近的人,然而当我真正成为他的学生以后,我才发现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那样的没有架子。在和阎老师相处的两年多时间里,恩师那种严于律己、对学问孜孜以求的高尚品德和严谨学风给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楷模。
阎老师长期以来一直重病缠身,以他的成就和威望,完全可以彻底从理论研究第一线退下来安享晚年,然而他始终无法割舍他一生追求的事业,不顾年高体弱,坚持战斗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在2003年初,阎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价值链会计”这一会计理论研究的新课题,并积极组织他的弟子们成功申报了两个课题。然而就在这两个课题申报下来不久,恩师却由于长期工作负担过重,耽误了疾病的治疗,于2003年11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老师虽然走了,他未竟的事业还需要我们来完成,因此我博士期间的研究主题和博士论文都是围绕价值链会计展开的,在《经济与管理研究》和《财会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过几篇论文。
博士-师从阎达五教授
让我一生感到荣幸的是,我和阎先生一起合著了他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会计管理学基础》,要出版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与老师一起在封面署名,而阎老师却坚定的要求我的名字和他一起出现在封面。大师之风高山仰止,大师之德春风化雨,十五年生死两茫茫,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在阎老师去世后,耿建新教授承接了指导我博士论文写作的工作,并最终在他的指导下,我完成了论文的写作顺利毕业。
回想在人民大学在职博士学习这四年,我收获很多,有两位恩师让我受益终身的教诲,有师兄弟和同学们深厚的情谊。但是从学术研究上讲,我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其中原因主要是我的懒惰,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利用这个时间很好的和已经开始占据研究主流范式的实证研究对接,错过了在学术研究更进一步的机会。
留任院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年博士毕业后,我很快晋升为副教授,在学校、学院领导和老师的支持和认可下,我于2008年底走上学院领导岗位,开始担任副院长,分管研究生和科研工作。由于博士期间没有很好的掌握最新的主流研究方法,加之比较早的承担起了学院的行政职务,我一直游离在高水平研究殿堂之外,期间围绕环境会计等主题发表过几篇小论文。
享受会计——门里有扇窗
2011年有幸成为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四期班的一名学员,给我稍显灰暗的会计学术人生又开启了一扇明媚的窗。经过过去六年多持续的学习、交流,我从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的领导、专家,各高校学术大家,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青年才俊与未来栋梁身上汲取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养分。
在此期间,我开始有了自己指导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开始有了和研究生一起在《审计研究》等期刊发表的论文,开始尝试撰写英文论文,出版了学术专著,获批了第一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并成功晋升为教授。
领军-学术四期合影
感谢学术四期的兄弟姐妹,在他们的熏陶和帮助下,我从学术研究的门外走到了门槛,张敏、袁蓉丽、佟岩和孙健等同学已经给了我很多实际的助力,给我创造了高水平学术期刊留名的机会。在这里,我要祝福学术四期的各位同学能够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
四十感怀
生于塞外农家,儿时戏弄桑麻。
读书很少用功,幸得智商尚佳。
父母勤俭持家,助儿求学攀爬。
十七高考离家,四载齐鲁年华。
学习成长玩耍,收获孩子他妈。
入京再登山崖,混迹经贸人大。
毕业京城安家,开启教书生涯。
荣升孩子他爸,头上渐生华发。
工作尚算努力,桃李盛开繁花。
一路小有坎坷,良师益友颇多。
斗转星移日夜,风霜雪雨冬夏。
不惑之期今至,打油聊以自励。
盼顽儿早独立,到那时归山林。
白天牧马放歌,夜晚听虫鸣说。
两年前,在自己四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过一首打油诗,记录如上。
学术虽不精,心中有繁花!岁月静好,坦然处之!